昨天收到一位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資優生重複自殺的心底話:交不到女朋友,活著又有什麼用?」,裡面說著一位從小生長在一個家教嚴格的家庭裡,一直以來成績都非常優異的碩士研究生,有自殺的傾向,而他內心最大的怨恨在於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還有怨恨著自己無法交到女朋友。
當然,本篇文章絕對不是要解決有自殺傾向的人,這完全超出我可以解決的範圍,真的有此苦衷的人,應該要去請教專業的人士來解決。我的部落格一直以來的概念就是分享自我提昇,以及專注在自己的成長上,讓你邁向自己更想要過的生活。
我一直以來都說著要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高位,這句話其實很難被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好學生所接受,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服從權威,來證明我們是個好小孩,這讓我們遠離衝突,讓我們可以更加被這個社會或是各種團體給接受與重視。當我們聽話也照著規則去做了,最終也得到獎賞了,這條道路讓我們感受到直接又美好,一點都不複雜。
在Jordan B. Peterson 書裡面 12 rules for life 裡面,最前面的四條規則:
- Stand up straight with your shoulders back (站直,抬頭挺胸)
- 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want the best for you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 Compare yourself to who you were yesterday, not to who someone else is today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這四條規則明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自己是很重要的,而且優先順序也是最高的,這也代表你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是你自己應該要去重視的,因為這是一切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如果你沒有這個根本,那麼許多原本是美好的事情,也會因為你沒有這個根本而豬羊變色變得糟糕。
許多人說著自己當著工具人,對女生非常地有禮貌,為女生做盡了苦哈哈的事情,但最後就遭到女生的冷落與遺棄,於是對女生開始充滿了憎恨。然而同時間,卻有所謂的好男人,非常成功的人是深愛著自己的伴侶,願意為他的伴侶奉獻出自己的人生,當個負責任可以讓人依靠的好男人。
同樣的為女生付出,為什麼有人卻是進入憎恨,有人卻可以變成擁有男子氣概的紳士呢?當然你也許會說,是因為前者遇到了錯的人,後者遇到了對的人。是的,也許真的是這樣,但是我認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前者並沒有先好好照顧好自己,並沒有讓自己夠強壯,而後者其實已經先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夠強壯的層次了。
前者會對女生好的初衷,不是因為他選擇對女生好,而是他自己不夠強壯,所以他沒有選擇,所以只能期待這樣做會得到女生的青睞。但是當你夠強壯時,你確實有能力破壞,但是你卻是有選擇的,只是你卻選擇不用,選擇去行善,而這份你「有選擇」的差距,可以讓同樣是對女生的好這件事情,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扯了這麼遠,回到了所謂的好學生乖乖牌是不是就容易交不到女友,到底這中間的誤會與糾結點在哪裡?到底該怎麼脫離這個泥沼?歡迎收聽本集Podcast:「AB 065: 當個好學生乖乖牌就是單身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