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針對自我提升和心靈成長的過程中會陷入一個迷思, 這個思維是這樣的。
我知道我的本質是想要努力的, 我希望我的人生會往我想要的目標走,在「某些時候」我也真的很猛地認真努力向上,而且也真的會有令人滿意或是出乎意料的好結果,但是內心有個我是無法控制的會在很多時候開始墮落,我可能會抵擋不了誘惑開始看美劇,和朋友到處閒晃看電影,晚上回家的時候又熬夜刷臉書。
而這個墮落發生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為什麼無法真的照自己想 要的目標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浪費了許多時間。因為知道自己在「認真的的時候」可以完成多麽令自己驕傲的結果,所以對於自己懶惰的時候的時間浪費,是多麽地不能忍受,你內心想著要是沒有浪費,自己早已衝到天邊去了。
這是許多人面對的困境,非常難搞,而一般人面對這個困境使用的解決方式非常暴力,諸如批判自己,責怪自己,或是恐嚇自己,透過這些強迫的方式逼著自己一直進入這種奮發狀態。然而情況也許會暫時改善, 但是這種策略最終會因為每次懶惰的拖延一再出現,意志力的耗盡,再加上平淡生活重複的一層不變,奮發的鬥志很快就會消失殆盡,最終會進入一種舒適圈,就是我的生活其實也過得挺好,雖然沒有達到我當初想要的目標,但我期待以後哪一次的奮發爆衝可以讓我完全轉變。
情緒的局限性
為什麼這股奮發爆衝的狀態這麼不持久?原因在於這股推動力的來源很大一部分是靠著我們的「情緒」,也許今天看了某部電影讓我非常振奮,也許是因為今天被某個成功的朋友刺激到,也許是因為問題已經近在眼前逼得自己一定得面對,無論是哪種外在刺激,最終它都會讓我們內心產生某中奮發的情緒,接下來我們依靠這股情緒驅使我們做出超乎平常水準的行動。
然而情緒有一個先天上的特性,就是它是變幻莫測的,它的轉變可以在一瞬間就完成,它的改變可以在你意識到以前就完全走樣。比如說你今天覺得難過,但很可能明天就會覺得無聊,可能你現在感到開心,但下一秒鐘馬上變得喪氣。情緒雖然是個驅動你行動的特效藥,但是它多變的本質讓你很難長期維持你想要的狀態,因為它難以控制。
所以首先請停止依賴那個「奮發暴衝」的狀態,有那個東西很好,但是不要以那件事情自豪,不要想著「看我之前那次奮發暴衝的結果讓我完成了某個壯舉, 我是真的很有潛力的」。不,停止對他感到自豪,不是要你否定它,你只需要把它當作是個bonus的存在就好。如果想要長遠的計劃維持一定心靈堅強的水準,依賴「情緒」,依賴這種「奮發暴衝」的狀態,這其實不是個好策略。
然而回過頭來說,為什麼人們很容易依賴這份「奮發暴衝」的策略呢?除了這股情緒推動力真的很誘人以外,大部分的人在完成自己人生的某項目標時,都是直線性的思考方式。
比如說我想要考上好學校,那我的目標就是考高分,我哭爹哭娘的就是把自己吊起來猛唸書,其他我什麼都不管了。也許最終真的完成目標考上,完成了這次的人生目標,但是人生的下一個目標很快就會來,而當下一個目標來之後,自己又得再一次哭爹哭娘地重新折磨自己一次。
這樣的策略的缺點在哪?在於你每次完成一個目標之後,你得到滿足感之後就結束了,就只有這一次性效用而已,面對下一個目標的來臨,你的情緒爆衝和情緒煎熬全部要再重新走一遍,非常沒有效率。我們人生要完成的目標很多時候是永不停止的,如果每次面對一個目標都要重來一次,那是很累的一件事情。
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成長的過程是有累積性的,最好是有指數加乘的效果。就像是財富的累積一樣,如果你總是得每次辛苦花相同的時間工作才能累積相同的收入,那其實很沒效率,但如果你把你的金錢放在銀行,儘管你並沒有在工作,但是銀行會給你利息,而這樣的利息會讓你的本金再增加,本金增加又會產生利息,一路往上滾上去,這種連本帶利的情形就是所謂的複利效果。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複利。」
所以在面對人生想要完成的目標時,我們怎麼利用複利的效果?答案是「習慣」。
因為說到底什麼叫做利息?就是我們不需要消耗我們的精神折磨,不需要強迫自己勉強自己,我們的身體就會自然地去行動,為我們工作。
所以習慣是一件很強大的存在,他對你的生活和人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它是完全自動化,當你在做「習慣」的事情時,你不用逼自己, 它就像是你身體的自動系統一樣,無意識就會幫你去做事情。就像你每天起床都會自動去刷牙(希望你是), 並不會覺得刷牙是一件煎熬的事情。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為你培養出怎樣的習慣, 就代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就代表你能完成的目標是什麼, 也就決定你人生的命運是什麼。所以如果我們想更長遠地來面對人生許多的目標,最有效的方式不是直線式地看著目標,而是去培養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
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
好的,習慣是個好東西,但是這邊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還不知道我未來的人生想要達成的眾多目標是什麼,那我怎麼決定我要養成怎樣的習慣呢?
沒錯,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很重要,對別人來說的好習慣不一定會對你有效益,然而在初期你還不清楚你該怎麼選擇的話,可以先選擇「高複合性」的好習慣。
什麼是高複合性的習慣?簡單來說就是某些習慣的養成,會因為你之前已經養成了某個好習慣,讓你對於培養新的好習慣更加容易。比如說你已經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了,在這樣的狀態下,你去養成「運動」的習慣會更加容易,因為你早起已經有好的精神,相對於那些整天熬夜精神不濟的人,你更容易養成運動的習慣。相反來說,假設你養成了「坐在椅子上會抖腳」的習慣,那麼對你養成「運動」的習慣可能就沒有什麼幫助。以這個例子來說,「早睡早起」相對於「抖腳」含有較高的複合性。
所以說初期在選擇習慣的養成時,要儘量選擇複合性高的好習慣,這樣長遠來說效益最大,隨著時間經過,你的習慣培養的過程會越來越輕鬆,面對未來有任何想要新的習慣要養成時,你的彈性也越大。至於什麼是我認為複合性很高的基礎習慣,以下是我的推薦
- 早睡早起充足睡眠
- 健康飲食
- 健身
- 冥想
- 閱讀
- 寫作
- 社交
暴君式地恐嚇 vs 夥伴式地協商
再來,養成習慣的方式該怎麼執行呢?如果我就是意志力不堅定沒辦法每天早起該怎麼辦?難道又要回到之前那種情緒奮發爆衝的方式來鞭策自己嗎?
在這邊我不建議你用批判強迫自己的方式來養成習慣,不要用這種暴力的方式對待自己, 你要知道說服自己做事情是需要溝通的,就像你想要說服別人來幫你完成事情一樣,你用這種暴君暴怒式的方式要求別人幫你做事情, 你覺得別人會理你嗎?就算你是發工資的老闆,你用這種暴怒的方式對待員工, 員工也是會離職的。
所以同樣的道理,當你想要自己幫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如果用這種暴君的方式對待,你自己也是會跟自己罷工的,罷工之後你就是去懶惰了,擋也擋不住。所以對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必須要「不斷地和自己對話與協商」
「我們開始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好嗎? 這個月我們都早上六點起床如何?」
「沒辦法啦,我怎麼可能堅持一個月都那麼早起。」
「不然我們只要明天早上六點起床就好了如何?」
「唉唷,我已經習慣摸魚到凌晨兩點睡覺然後鬧鐘調八點半起床, 六點太早了。」
「不然七點如何?」
「七點還是太早,八點可以。」
「好,那就說定了,明天鬧鐘調八點。」
於是你又邁向養成了早睡早起習慣的一小步。不要小看這一小步, 因為這是你和自己對話協商最終彼此都同意的成果,是很重要的一小步,長久下來你自己才會願意幫你自己做事情,而每次的一小步最後會產生連鎖反應讓你未來完成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結論,暴君式地對待自己,總是依賴情緒爆衝奮發的方式來完成自己人生的目標其實不是個好策略,雖然你會偶有佳作嚐到甜頭,但是這種方式太不可靠也太不可控。
反之,你經常性地和自己的協商對話,專注在於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養成什麼樣的習慣, 最終讓這些毫不費力的自動化行為來幫你完成人生的目標,才是個可長可久的好策略。